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
        
方言还记得,这个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在12月21日《人民日报》就开始使用。
        
今天的时候《光明日报》和一些其他报纸上,也相继出现了运用。
        
正因为这些报纸上开始运用,所以校验室的众人才会觉得有些慌。
        
另外一些地方的公共场所,市场商场路牌也出现了这些字。
        
比如“鸡旦”“仃车”“快歺”这些字。
        
甚至还有消息,教育部要在明年小学语文,初中语文初中地理,三种教材上使用。
        
方言知道很快就会有人站出来反对的。
        
中小学老师,普通民众,还有语言文字专家,书法家。
        
其中就肯定会有程老。
        
因为他是华夏书法家协会会员,卫生部老工作人员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,首都国画研究会会员,华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杏林书画协会顾问。
        
就这些名头,他就坐不住。
        
只不过这段时间肯定是撕逼的阶段,肯定有的单位会用,有的单位不会用,可能会对日常的汉字使用造成一些困扰。
        
只是方言完全不担心结果,因为事实证明这事就成不了。
        
只不过,这事儿拉扯了将近十年时间,一直到1986年6月24日,国务院才批准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《关于废止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》,宣布废除“二简字”。
        
……
        
在方言用肯定语气分析了这事儿成不了过后,校验室几百号人都认同了他讲的。
        
现场众人有些慌乱浮动的心思,也都被抑制了下来。
        
接下来就开始工作了,大家也没人用那劳什子二简字,现场几百号人,就没一个支持那玩意儿的。
        
中医书里用上里面的那些简化后,直接就变得不能看了。
        
属于是灾难级别的。
        
这也就证明了,当初为什么人家老棒子编写《御修医方类聚》的时候,为什么要用原版汉字,后面不管是日本人自己翻译成日本字,还是从日本字翻译成朝鲜字,越翻译越完蛋,里面的东西牛头不对马嘴。
        
还好这次借到的是最原始版本,换做他们第二版的日文,翻译起来都够呛。
        
也不知道是不是冬至午饭吃了国宴的缘故,一下午的时间又发现了三本书,两本是宋代朱肱的《无求子活人书》和《伤寒活人书》。
        
另外一本是元代的《修月鲁般经》。
        
后面元代这本,作者真名不详,不过方言看到里面有的药方自己居然看到过。
        
那是一个金代被称为河间先生的人。
        
这个人本名叫做刘完素,自号通玄处士,别号宗真子。
        
出生在北宋大观四年也就是1110年。
        
是金代著名的“寒凉派”医学家,他也是后面“温病派”的奠基人之一。
        
背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首。
        
刘完素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医学理论上,还体现在他的临床实践中。
        
他善于运用寒凉药物治疗各种疾病,特别是在治疗伤寒病和温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。
        
他的学术思想影响了许多后世的医家,形成了“河间学派”,成为金元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。
        
方言怀疑这本书要么是刘完素写的,要么就是他传人写的。
        
虽然方言自己不是温病派的,但是也看得出来《修月鲁般经》是一本温病派的医书。
        
里面好多方子还是方言看过的,将其默默的用系统加持后,方言感觉自己对温病一派的理解又加深了。
        
温病派大师,现在最出名的就是广州的邓铁涛了。
        
当然了,另外还有四川的张之文。
        
这位也是首届国医大师之一。
        
不过影响力还是邓铁涛大一些。
        
方言他们这些书籍,后面发出去,温病派那又有得研究了。
        
虽然不少是现在重复的方子,但是也有没见过的。
        
《修月鲁般经》还是相当有研究价值的。
        
今天一下午接连三本,研究院的副院长赵锡武依旧过来对大家表示了庆贺,现在每发现一本,老赵都要过来给大家打鸡血,让所有人都努力,下个人可能就是你们。
        
因为发现的这些古籍,确实是价值相当的大。
        
这里面能甚至还有一些断绝的中医手段,就是写出来马上会被打成封建迷信,第一眼觉得这就是一骗子书的那种。
        
方言都只是记忆加持了下来,并没有试用机会的那种书。
        
对于这些,赵院长他们依旧照样收了。
        
原因也没别的,只因为它记录在《御修医方类聚》里。
        
他们可以怀疑棒子的人品,但是不会怀疑他们的眼光。
        
他们要抄的东西,肯定不会抄感觉没用的。
        
这就让方言想起了后面持续的气功热。
        
抱着有枣没枣打三杆的想法,全国上下都在研究。
        
到时候那些书估计也会被拿出来研究。
        
等到了下班的时候,方言照例找老季询问甘肃黑松驿那边的情况。
        
老季说有发现,但都是些瓶瓶罐罐的。
        
他想看的是竹简,帛书,石碑,玉牌这些记录了文字的玩意儿。
        
或者是官方的度量衡之类的工具。
        
方言听着真是着急,要不是太远了,他都想亲自去挖土了。
        
还能顺便去看看二姐现在咋样,反正武威和黑松驿也不远。
        
考古一层层的用小铁锹小刷子往下弄,这得弄到猴年马月啊!
        
老季看到方言这样,询问是不是有啥感应了?
        
他现在可太信这个了。
        
要不是现在打击封建迷信,他都想让方言去给考古队开个光作个法。
        
没办法啊,现在校验室只要方言在,那就顺顺利利,还能出新书,要是不在上午就基本白干,甚至还会出现夹子把纸弄坏的情况,还得他们自己修。
        
方言现在在老季眼里,那就自带光环的高级人类。
        
不光是脑子比他们高级。
        
就连他在的地方,气场和运气都会好不少。
        
不过方言大部分时候都是否认这种说法的。
        
但是今天方言稍微沉吟了一下后,突然凑到老季耳边,压低声说道啊:
        
“有,我感觉应该加快速度往下挖,应该会发现个大玩意儿。”
        
老季听到这话,当即就兴奋了。
        
大玩意儿?!
        
啥东西?
        
于是他想了想,对着方言提议道:
        
“要不咱们加快速度弄完这里的事儿,一起去一趟甘肃?”
        
PS:到底写不写去甘肃呢?
        
更完这章,还欠大家106000字。
        
今天冇了,明天请早。
        
老凤更努力去码明天的去了。
目录
设置
设置
阅读主题
字体风格
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
字体风格
适中 偏大 超大
保存设置
恢复默认
手机
手机阅读
扫码获取链接,使用浏览器打开
书架同步,随时随地,手机阅读
收藏
推荐